2008年4月25日星期五

还给孩子们玩的权利 !


作者:王冬兰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去幼儿园做家长培训时, 总会遇到家长问:我的儿子怎么那么贪玩呀? 他总是坐不住, 一点也不爱学习。抑或是:这间幼儿园让孩子花在玩上的时间太多了,教东西太少了, 孩子上小学恐怕会跟不上的。那么,儿童该不该玩?玩对儿童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 我们总希望孩子能在一种自然的、符合人性的环境中成长与成熟。但事实上, 在我们的社会里, 成人已经越来越难以心平气和地等待孩子慢慢长大, 绝大多数孩子生活在家长们一厢情愿的揠苗助长式的所谓早期教育中。现代家长醉心于带孩子奔波于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的学习, 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五花八门、绞尽脑汁, 却鲜有家长在玩的方面给予孩子一些启迪或自由想象的时间与空间。即便是琴棋书画的学习, 也被赋予浓重的功利色彩, 而非一种对生命、生活的体验与抚慰、感受与热爱。“‘已经失去了它原初的令人身心激荡的魅力, 已经没有了对孩子心灵塑型的创造性。在带有明显功利思想的家长看来, 爱玩的孩子是幼稚与不成熟的。少有家长思考:孩子为什么爱玩,玩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心理治疗家亚历山大?鲁宏说过:人的个性, 像树的年轮, 是一圈一圈地发展出去的。婴儿的一圈, 代表爱与享受; 孩童的一圈, 是玩耍及嬉戏; 少年的一圈, 代表创作与幻想; 青年的一圈, 是情爱及探索; 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一个完全的人, 要具备上述所有特征。这一圈一圈的发展, 遵循着一定的程序。如果有一圈未完成或被破坏了, 人的个性就会损伤或不能发育完全,而最易被失去或压制的就是孩童玩耍及嬉戏的这一圈。当今的中国家庭和幼儿园! 学校,尤其对孩子的玩非议多多,却忽略了本身也是一种学习, 而且是很重要的学习,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的学习, 大部分是从玩耍中进行的。请看以下的例子。

一天上午, 小来在家和爸爸一起玩。小来拿起玩具手机扮成幼儿园王老师,给小来爸爸打电话。

王老师喂,你是谁?

爸爸: 我是小来爸爸。请问,你是谁?

王老师我是小一班的王老师。

爸爸: 小来最近在幼儿园表现怎么样?

王老师她在幼儿园的表现很好呀! 吃饭吃得好,睡觉睡得好, 绘画也画得不错, 跳舞嘛跳得好, 英语也学得棒!

爸爸:她会讲些什么英语句子? 你可以讲几句给我听听好吗?

王老师今天没时间, 因为马上要吃饭了, 以后再说吧。

爸爸:好的。她在幼儿园上课有没有积极举手发言?

王老师有。

爸爸:发言的声音大不大?

王老师大。

爸爸:她听课认真不认真? 有没有东张西望?

王老师没有, 她听课很认真!

爸爸:好的。

王老师小来在家的表现怎么样?

爸爸:总的来说可以。她能讲 《西游记》的故事, 讲得比较完整, 词汇也记得比较多。她还能认识一些字, 但有的字怎么教也记不住。

王老师那就叫她继续认, 一定要记住。

爸爸:但是, 她今天早上起来就要吃冷饮, 你说能不能吃?

王老师不行。

爸爸: 为什么?

王老师冷饮太凉了, 早上空腹吃, 肚子会疼的。

爸爸:小来早上醒来时, 如果看到妈妈起床出去了,就吵着要妈妈,不肯要爸爸, 还要爸爸走开。你说这能行吗?

王老师不行。不能只喜欢妈妈, 对大家都要喜欢。不仅要听爸爸的话,而且还要听爷爷、奶奶的话。

爸爸:王老师, 小来起床后, 第一件事要干什么?

王老师起床后先要刷牙、洗脸, 然后要吃早饭、喝牛奶。

爸爸: 小来不好好吃鸡蛋。

王老师要叫她好好吃。

……

这是角色游戏娃娃家中的一个常见场面。小来在这个游戏中,轻松地展示了自己对成人世界的观察与理解;爸爸在和小来一起玩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对小来进行教育。这种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 而是借小来之口强调社会规范,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帮助小来明了应该怎样做。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与父母之间有着积极的互动,参与、认同和欣赏孩子的玩可以大大增进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因此,孩子的玩不是瞎玩傻玩,其中蕴含着很多智慧、策略和能力。

玩对孩子而言, 不仅仅是娱乐, 还是孩子的一种权利。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从根本上说,玩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也就是说, 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各种需要促使儿童去玩, 玩使他们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需要的满足又带来了快乐,从而促使儿童对玩产生了兴趣,兴趣和快乐这两种情绪体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 进一步促使儿童去玩。如此循环往复,玩或者说游戏就成为儿童稳定的兴趣, 成为儿童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活动形式。儿童喜欢的任何一种游戏,都是因为它能给儿童带来成长的快乐。也正是因为多姿多彩的游戏,才能给儿童带来幸福的童年。因此,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 每个行业,都缺乏懂玩的人。这里的指的不仅仅是紧张工作之余放松一阵子的作乐, 而是切实将玩的哲理与精髓融入工作与生活中去。即便是在成人的文化或精神世界里,如果缺失了儿童的精神或的文化因子,也会失去其生命的灵性和张力,而变得机械和僵化。因此,关注儿童的玩、参与儿童的玩和了解儿童的玩,是每位家长应尽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