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0日星期三
行为问题与解决方案
影响5岁幼儿有意说谎的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
从幼儿认知和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3岁幼儿已有说谎的经验,4岁幼儿开始出现策略性说谎,但这一时期幼儿的说谎行为基本上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属于无意说谎,常表现为满足愿望的心理、理解性心理错觉和自信心的萌动等。有意说谎在幼儿5岁时开始萌芽,如果这时成人不注意教育或引导,有意说谎就会发展成严重的欺骗行为,从而影响幼儿的道德发展。
一、5岁幼儿有意说谎的界定
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看,说谎属于社会交往中的一种问题行为(或策略),反映了幼儿在人际交往中互动与反馈的信息;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来分析,说谎属于一种 认知活动,反映了幼儿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进程。有意说谎是指说谎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编织谎言,并做出相应的行为。有意说谎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欺骗, 但欺骗一定带有有意性,并伴有个性化特征,刚刚萌芽的有意说谎与欺骗有着本质的不同。
5岁幼儿正好处在思维和智力从无意性、不稳定性向有意性、稳定性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也开始萌芽,此时幼儿心理所发生的质变主要体现在认知活动的概 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开始发展。由此可知,5岁幼儿的说谎行为开始带有有意性,但还处于萌芽阶段,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某种愿望或避免责骂等,并常伴有紧张不安、恐惧内疚等情绪体验。
5岁幼儿的有意说谎在时间上具有过渡性或转折性,在心理上具有“动机性”和“矛盾心理体验性”的特点。5岁幼儿有意说谎的表现类型包括;混淆想象和真实的 “幻想性”说谎(或“补偿性”说谎);为了维护自尊和人格的“保护性”说谎;模仿同伴或成人的言行,因而出现的”模仿性”说谎。
二、影响5岁幼儿有意说谎行为的因素分析
特定的年龄特点存在特定的心理特点,5岁幼儿有意说谎的行为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来自主观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客观因素方面的影响。
(一)主观因素
1.逃脱惩罚的恐惧心理
罗素说过,幼儿的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5岁幼儿已有了“自我防御”的意识,当他们因做错事而将要受到惩罚时,他们会产生恐惧和逃避的心理。当成人对 幼儿的要求和规范日益严格,为幼儿的行为设定了各种“限制”时,这些来自成人的“权威压力”使幼儿害怕成人的批评与纠正,但又不得不迎合成人对他们的期 盼,从而导致有意说谎。由于恐惧心理作祟,幼儿有意说谎的外显表现相对较少,而更多的是隐蔽说谎,即幼儿内心深处潜藏着有意说谎的动机,尤其是当幼儿初尝 有意说谎的“甜头”后,势必形成一种习惯,相应地也会扩散到幼儿的社会行为中。
2.取悦他人的虚荣心理
虚荣心是一种想要获得他人注意、赞赏、羡慕的动机和情感,这既是一种情感需要,也是希望得到别人注意的心理归属的需要。但受虚荣心支配的幼儿不能独立地估 计自己的行动实质,仅对他人注意的外在效度感兴趣,为了博得他人的赞赏、夸奖以及取悦他人,在实力难以达到的情况下,便出现了有意说谎。
幼儿往往会对事实加以粉饰、扭曲、掩饰或夸大,要么把他人的“成功”归于自己的功劳,要么将自己的“失败”推诿给他人。通常,在道德两难的情境下,当幼儿 面临选择说谎还是说真话的道德行为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趋向于选择说真话,但5岁的幼儿则更倾向于折中的选择。如刚满5岁的丽丽,对于妈妈提出的两难问题“想妈妈还是想爸爸”,他回答“都想”,妈妈听了之后非常高兴。这样的信息反馈在幼儿内心形成了一种说话要讨好别人的“谎言”定势,谎言给对方带来的愉快体验强化了幼儿有意说谎的动机和行为。
3.意义障碍期的反抗心理
意义障碍是幼儿表现出的品德心理阻抗现象,它阻碍了幼儿对品德要求的完全接受和正确理解,从而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要求产生消极的反抗心理。5岁幼儿正处在这样一个意义障碍期,有意说谎成为反抗心理的表现之一,严重者还伴有报复行为发生。如在幼儿园中,幼儿之间为了争抢玩具会发生矛盾,并会产生诸如嫉妒、不满甚至仇恨心理。特别是那些在争抢过程中处境不利的幼儿,较容易为了报复他人而有意说谎。
4.惰性心理
幼儿希望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自己的愿望,却不愿付出劳动和努力,因此有意夸大、歪曲或编造事实以躲避责任或获取利益。对于想“不劳而获”的幼儿来说,有意说谎似乎是一种最轻松、便捷的“手段”。5岁幼儿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赏识,当这些需要通过正常渠道无法实现时,他们就可能选择有意说谎 这种方式实现目的,以便在惰性与自尊之间寻找一种“融合”,即既想实现愿望,又不想通过努力来获得。
(二)客观因素
1.“模仿”的强化
“模仿”是幼儿从他人身上获取某些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幼儿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以及相似性程度等因素决定了幼儿有很 强的模仿行为。5岁幼儿具有明显的“镜子行为”,成人不经意的谎言、随口的承诺会让幼儿误认为说谎是有趣的事,从而进行模仿。在幼儿的社会生活中,有许多来自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社会性参照”,当幼儿犹豫、徘徊于该不该这样或那样做时,他们会趋向于向成人寻找答案。如果来自成人的参照是“无所谓”,或视而不见、闭口不说,幼儿可能会自以为是地加以模仿,下次遇到同样情境,他们甚至不再参考成人的意见。此外,幼儿之间相互模仿说谎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有意说谎的动机和行为。
2.“异化”的教育方法
成人“异化”的教育方法所带来的消极的“榜样作用”是造成幼儿有意说谎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好孩子”和“坏孩子”之别。5岁幼儿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他们的思维形象直观,很难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成人认为“好孩子”不能做错事,做了错事就是“坏孩子”,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幼儿容易通过有意说谎使自己成为成人眼中的“好孩子”。
第二,“承认”的惩罚。幼儿做了错事后,成人先是承诺只要诚实就不惩罚,可是当幼儿诚实地承认错误后,成人不但不原谅他们,反而加倍惩罚,幼儿就会产生“诚实还不如说谎”的想法。
第三,成人的“错爱”。由于教师的“偏爱”和家长的“溺爱”,他们常以优厚的物质奖励来鼓励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但评价指标却模糊而缺乏客观标准,使幼儿常常通过有意说谎来获得奖励。
第四,对有意说谎的“庇护”。成人发现幼儿有意说谎后,没及时进行制止,而是隐瞒或庇护。
3.群体压力下的“从众”行为
群体压力这一社会性因素会导致从众心理。迫于从众心理的压力,幼儿可能会产生有意说谎的行为。有意说谎是一种情境化的行为,社会互动中的情境因素也为幼儿的有意说谎提供了广阔的大环境,幼儿往往会根据情境压力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其社会性行为。
4.社会媒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当前,幼儿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但是一些社会媒体公布的虚假信息不仅具有欺骗性,还带有误导性。有些社会媒体对一些欺骗行为不但不予以批判,甚至还从 积极的角度加以宣传。受到这些社会媒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处于发展转折阶段的5岁幼儿很容易混淆真实和想象,因而他们可能会把获取到的各种不良经验编织、 整合在一起,使有意说谎得以发展。
三、教育对策的思考与建议
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5岁幼儿如果养成习惯性有意说谎的不良品质,无疑将影响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在有意说谎发展的萌芽阶段就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对其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
(一)重视“第一次说谎”,防微杜渐
第一,抓住幼儿说谎时的矛盾心理。幼儿说谎的实质是幼儿出于恐惧心理所采取的一种“自我防御”的措施。幼儿第一次说谎时内心其实很矛盾,想认错但又害怕失 去信任,缺乏认错的勇气。此时,成人应消除幼儿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抓住幼儿第一次说谎时的矛盾心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二,善于“察言观色”。与其他认知任务一样,有意说谎会占据个人有限的认知资源,从而导致对问题反应的潜在时间延长,幼儿有意说谎时所出现的认知与情绪 表现会泄露说谎的线索,从而出现更多的停顿和言语错误或表现。如果任其说谎,以后幼儿的说谎水平会逐渐提高。因此,成人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时发现幼儿说谎的行为。
第三,不轻易定位“说谎”。5岁幼儿正处于心理成长期,武断的言语和行为等处理方式很容易导致幼儿的心理创伤,因此不能轻将幼儿的某些不诚实的行为或不真实的陈述定位为“说谎”,不要贸然作出判断,否则会给幼儿带来道德上的压力。
第四,给予幼儿“爱”的抚慰,缓解心理压力。幼儿有过失时最怕失去爱,所以矫正幼儿的有意说谎行为,成人首先要有宽容的心态,允许其犯错,并通过一些动作向幼儿传递“爱”的信息与暗示,以缓解幼儿的情绪和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榜样主之,教诲辅之
幼儿的许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由模仿他人的言行而习得的,观察他人作出行为选择时所获得的关于榜样的行为、行为情境以及行为结果的知识,能使幼儿获得替代性强化,影响其自身的行为选择。然而,现实中有些家长常常有意无意地“指示”幼儿说谎,如“来电话时说我不在”“邻居来借东西说没有”,这无异于训练幼儿有意说谎,成人所表现出的这种不诚实行为对幼儿进行了负诱导,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类似成人的说谎行为模式,并在幼儿的心里埋下了说谎的种子,随时可能生根、发芽。
家长、教师首先要做到诚实、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幼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幼儿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其说谎动机,用其能理解的语言耐心解释说谎的危害性。
(三)信任幼儿,防止说谎
德国教育家克雷奇默认为,说谎是由于幼儿对成人尤其是父母的不信任,如果父母能采用理解的方式对待幼儿的说谎,便可避免幼儿出现最初的有意说谎。成人首先要信任幼儿,并向其说明“做错事不要紧,重要的是如何改正”,让幼儿感到改正了说谎的缺点依然能得到成人的信任。
另一方面,要给幼儿营造一个大胆说真话的气氛和环境。幼儿由于说谎而担心受到斥责,不想辜负父母对其的期望,如果父母不顾一切地“逼”其坦白,结果只能让其“自圆其说”,有意说谎。那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幼儿说谎的做法,只能加重幼儿有意说谎的动机,强化其有意说谎的行为。
(四)引导良好社交,强化诚实行为
幼儿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同伴,“同伴的交往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影响,出现更多的分享,友好的说话,会促进幼儿的社交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 向发展”。因此,成人要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社会交往,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诚实守信的幼儿,成人要及时表扬和鼓励,给其他幼儿以正向影响。
除了引导幼儿与同伴进行积极的交往外,还可以让幼儿多与品行正直、优秀的成人打交道,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熏陶,明白对与错、好与坏的道德判断标准,强化幼儿诚实的良好行为。
参考文献:
Appendix
[1]周长秋.如何看待幼儿的说谎现象[J].幼儿教育,2001(6):15-16.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0.
[3]庞丽娟.婴儿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91.
2008年9月23日星期二
2008年8月3日星期日
卡尔•威特的金典教子理念
卡尔·威特的儿子小卡尔,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8、9岁时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然而,谁会相信,这样一个禀赋极高的孩子出生后并未表现出怎样聪明,相反却被认为是痴呆儿。奇迹的发生全在他父亲的教子有方。
卡尔·威特有一套被世人称为金典的早期教育理论,一百年来使许多人受益,造就出无数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为了您孩子的未来,也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在此将卡尔·威特早期教育的金典内容向你介绍。
1. 教育儿子先从母亲开始
历史上的伟人都拥有一个善于教育孩子的母亲,母亲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潜代的作用。如果母亲只关心孩子的健康,而忽略孩子的品德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那就是错误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卡尔·威特说,小卡尔的母亲勇敢和快乐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儿子,使儿子后来步入社会时,即使遇到困难,也无所畏惧,永不失望。卡尔·威特认为,母亲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须由母亲承,把自己的孩子托给他人,恐怕只有人类才这样做,这种作法有失天性。
2. 催逼会毁灭天才
生下来就具备高超禀赋的孩子,再施以高明的教育,孩子的前途是不可估量的。但父母对天才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父母往往只着眼于孩子的天赋,而不注重全能的培养。对孩子要求过高,施加压力过大,这样做多半使孩子半途而废。
3. 儿童潜能递减法则
儿童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是遵循递减法则的,如果从一出生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的潜在的能力就可能达到100度。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施以最优秀的教育,他的潜能也只能达到80度。而从10岁开始,不管教育方法怎样好,潜能也只能达到60度。也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潜在的能力实现得就越小。
4. 不要让孩子的精力只用于消化
卡尔·威特说,孩子出生后的头半个月,我们坚持定时给他喂奶,喂水,使他的生物钟一开始就形成规律,直到他能吃饭后,两顿饭之间仍然只许喝水不许吃别的,免得他的胃老是得不到休息,血液总是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大脑。如果让孩子的精力只用于消化,那么大脑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5. 愉快是健康的关键
孩子生活的周围环境,如果气氛阴郁,孩子必然会消化不良,身体不健康。因此,孩子居住的房间从最初起就应该是令人心情愉快的。卡尔·威特说,天气晴朗时,我们经常把孩子带到田野里,让他眺望绿色的原野。天气好时经常让他在屋外睡觉,以便接受阳光沐浴,呼吸新鲜空气。在婴儿睡觉时,我们决不把它裹得紧紧的。每天都坚持给孩子洗澡、按摩手脚,这样即能发展他的触觉,以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肢体的灵活。
2008年7月3日星期四
道理要怎么说?
常听做父母的说:“孩子还小,那懂得这个道理,就别为难孩子了。”
但事实上是否真是如此?到底孩子几岁才算“长大”、才可以说讲道理?
从发展心理角度来看,人从出生就迈入一持续发展的厉程,而促进发展变化有两个要素:一是成熟,指个人生物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的过程;二是学习,透过学习历程与经验,使我们在思想与行为上产生较为长久的变化。
比如说要成为一个体操选手,除了在身体上要发展成熟外,还需要接受教导与不断的练习才能达成。因为成熟不是一个绝对的时间,所以应该说每个个体都需时时在发展中,也都有所处阶段应该学习的事物。
因此,当我们谈品德教育时,同样也可以思考这两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道德发展的关键条件---认知发展的阶段,成熟到什么阶段,然后再根据成熟的条件,思考如何创造理想学习的环境与经验,来促成所希望看到的改变。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 (Piaget)的道德发展论给了我们一些启发。他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3个阶段:第一是无律阶段(约5岁以前):行为只是感官动作的自然反应与反射,而没有道德意识。第二是他律阶段(约5岁至10岁):多以做了一件事或行为的具体后果来判断或决定行为的是非善恶,此时会片面尊重成人的权威。第三为自律阶段(约10岁以后):多以行为的动机为善恶,逐步迈向成熟。
父母在了解了孩子的道德认知概念发展阶段后,就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有不同期许与教育方式。以下就分为三个阶段的道德教育原则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无律阶段]
在无律阶段的学龄前,在道德判断上常容易受情绪上或周遭人的影响,并且不具备思瓣的能力。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兴趣的,或成人认为是好的,就认为是好的。一般而言,教育无律期孩子的道德价值观时,需要多一些的引导与约束。
给父母的建议:
一, 明确告知期望:在此阶段的孩子因为不具备辨别对、错的能力,父母要明确清楚的告诉孩子在某一环境里适当的行为是什么,并要求孩子表现出来。如:脱下衣服该放在哪里(整洁),不可随意摘公园的花(公德心)。
二, 父母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没有自主判断的能力下,最易受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受影响,因次父母应该将希望孩子养成的品格,在生活里示范给他看。
三, 避免负面影响:因为孩子无法辨别在生活中哪些是父母想要他们学习的,哪些不是,所以往往会对父母的行为照单全收,因此父母要特别留意日常非语言行为,是否有对孩子的期望相抵触者,如适当控制自己的愤怒的情绪。这些潜在的负面影响有时会超过父母所能想象。
四, 鼓励行为实践:一般对有品德的人的认定,是着眼在道德行为而非道德知识。因此此阶段的孩子在认知发展上虽尚未成熟,可能不解行动背后的意义,但道德的行动是在任何人生阶段都不该缺席的,所以还是要在可朔性高的此阶段,指引孩子在适当的时间、地方、做适当的事情。
2008年6月12日星期四
你为幼儿朗读吗?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成人在孩子早期给孩子读故事、与孩子共同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Morro Smith(1990)指出,在家庭中,“父母向儿童阅读对于儿童的语言发展和他们最终的阅读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这要远远超出父母和教师所认识到的。在幼儿园中,教师为孩子朗读、师幼之间的阅读分享活动也是影响幼儿阅读兴趣和能力的重要因素。Teale和Sulzby(1989)指出教师必须坚持每天为幼儿朗读,至少每天一次。
然而就现状而言,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幼儿园,成人为儿童朗读的情况并不乐观。虽然很多家庭为孩子购买了一定量甚至大量的图书,但家长给孩子朗读或陪孩子读 书的情况却很少。同样,幼儿园的情形也不尽如人意。虽然绝大多数幼儿园都安排了集体阅读活动,也设有图书区,但教师更强调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因而认为为幼儿朗读无关紧要。
偏差一:不能正确看待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绝大多数幼儿更喜欢听别人读书而不愿自己看书,即使在已识字的情况下也如此。我想,这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幼儿由于年龄小、经验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情感,而在听成人朗读时,由于成人会通过语调、节奏以及表情、动作等,对作品进行更加直观、形象的阐释,使幼儿借助多种感官感知理解作品受、体验作品情感,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每一个相同的故事会因阅读声音的不同而不同,每一幅相同的画面会因眼睛观察的不同而不同。” (Thomas,1998)成人在为幼儿朗读时常因自己的独特理解而灵活地变换语言,甚至赋予作品新的内容。同时,幼儿在听的过程中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并且与已有经验整合,从而建构起新的认知。因此成人朗读、幼儿听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重创造的过程,正是这种特殊的文本传达和接受的过程使幼儿感到有趣和神奇,从而建立起对阅读的兴趣。
因此,对于幼儿喜欢听别人读书而不愿自己看书的问题,成人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策略。
首先,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要求,以理解的态度为幼儿朗读。其次,在为幼儿朗读或和幼儿一起阅读前,不仅要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作品,还应了解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从而以适当的方式传递作品内容。再次,在阅读过程中,有时需要一气呵成,有时要讲讲停
此外,幼儿特别喜欢重复听作品,这也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在语言学习中儿童也可能只听到他所知道的一切,而不是他所实际听着的一切。儿童每一次听作品的感受都不同,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只听一两次就能掌握作品的主要内容,而是在每一次听读
正如研究者所发现的那样,重复阅读会鼓励并引发幼儿对于书的深入探索。“多次重复并大声地为幼儿朗读会培养起幼儿的信心,使幼儿逐渐意识到词与声音之间的对应,从而对阅读发生兴趣”(Jalongo,2000。从这个意义上讲,成人必须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以为孩子要反复听同样的故事,要求成人读同一本书,是孩子不长进的表现,而应将此行为视为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并应采取相应策略满足他们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发展。
首先,要认识到成人的重复朗读对于幼儿有重要的影响,会影响幼儿对于书的态度以及对于书的选择和使用,这是成人有效指导幼儿阅读的第一步。其次,在这种认 识的基础上,满足幼儿重复听作品的要求。再次,在每一次重复朗读作品前都要对幼儿的阅读水平及所读作品有一定的了解,能根据幼儿的情况在重复朗读的过程中给以适当的引导。例如,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幼儿,重复朗读所侧重的内容以及朗读方式都要有所不同。最后,成人可利用这种与幼儿互动的重复过程,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增强对读书的兴趣。
偏差二:认为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目标仅仅是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
成人在为幼儿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幼儿听、看、说及提问与幼儿互动,激发幼儿的听读兴趣并引发他们讨论,激活幼儿已有的经验、情感,让他们把作品内容和 自己个人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同时经过反复多次的朗读,幼儿渐渐熟悉作品的情节和语言,逐步提高对阅读活动的参与水平,最后过渡到独立阅读。不难看出,成人为幼儿朗读的活动与幼儿独立阅读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成人为幼儿朗读及与幼儿的共读活动是促使幼儿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只有经历这 一过程,幼儿才有可能养成独立的阅读习惯,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近些年来,幼儿园越来越注重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价值取向是合理而必需的,但问题是许多幼儿园教师将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演变为单纯的阅读技巧的训练,如辨认图形、认字等,而忽略了早期阅读的其他功能。实际上,阅读的最本质目的是为了满足幼儿生活及成长的需要,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成人与幼儿之间的共读活动,把优秀的、有趣的作品以各种合适的方式展示给幼儿,使幼儿既从中感受快乐,吸取健康向上的养料,又逐步养成自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诚然,幼儿自主阅读是早期阅读最终的且重要的教育目标,然而在缺少成人为幼儿朗读及与幼儿共读活动的条件下,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难以形成,幼儿自主阅读 能力的形成也很困难。因此,我们要坚持为幼儿朗读或与幼儿共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慢慢形成自主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 高丽芳
2008年4月16日星期三
充分发挥活动区作用,促进小肌肉发展
婴幼儿期正是躯体动作和双手动作发展的最佳时期,而手腕和手指等小肌肉群的运动,能直接刺激大脑皮层,促进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完善,大脑的完善发展 又促进手的运动更加灵活精细,并对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打下生理基础。著名学前教育家说:要教养一个孩子会动手做事,就是指要从小培养孩子们动手做事的能力。因此幼儿教师要把促进幼儿小肌肉发展放在各项活动之中,为幼儿创造充分活动的环境。
充分发挥活动区作用,促进小肌肉发展。
1.美工区
在美工区我设置了涂鸦壁、画笔、橡皮泥、油画棒、浆湖、棉签、各种形状的彩色纸、纸盒及漂亮食品袋等许多材料供幼儿活动。幼儿在活动时根据自己 的兴趣自由的选择。有的幼儿捏橡皮泥;有的粘贴图画;有的用彩色纸装饰图画,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充分活动。幼儿在活动时教师要进行观察个别指导。如:有的小 朋友在使用画笔时小手还不够灵活,握笔的方法不对,于是我便指导这个小朋友多练多画达到对笔能够运用自如。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些小朋友手的灵活性有了很 大的提高。在指导幼儿撕帖活动时同样注重了活动的原则,只有让幼儿多活动多练才能有发展。如“我的小背心”一课上,我用旧挂历剪成背心的样子,让孩子自由 的在上面装饰上美丽的图案,孩子穿着自己制作的纸背心,心里非常高兴,比爸爸妈妈买的新衣服还满意。通过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的活动训练。孩子们的动手能 力明显提高,对小肌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玩玩做做区
在玩玩做做区我投放了花绳、镊子、勺子、豆子、小珠子、海棉块等操作材料,依据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在日常生活训练中让孩子学习夹、舀、挤、 转、二指抓、三指抓等活动。在活动中教具的可操作性吸引了爱动的孩子,在操作教具时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进行整个过程,没有别人打扰他,孩子因为有事做,也 就不再打扰别人,且整个工作特别仔细。现在,孩子们能熟练地夹一些比较难的小物体如:豆子、小珠子等。能根据颜色进行分色珠子,并将珠子按颜色一一对应摆 放。通过这些活动幼儿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有了很大的增强,也培养了孩子做事的专注力。
穿线板和穿珠也是促进小肌肉发展的重要活动,在指导幼儿穿线板时首先激起幼儿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然后教给他们玩穿线板的方法。 玩穿线板的方法很多,小朋友也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穿出与众不同的花样。同时教师可以要求会的小朋友带不会的小朋友,这样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培养了幼儿间的 合作精神。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们的小手变得灵巧起来。这不仅促进了幼儿的小肌肉发展,还开发了智力,幼儿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 很大的发展。
3.建筑区
建筑区是促进小肌肉发展的另一重要场所。每个小朋友都特别喜欢到建筑区内活动。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玩法如:用小雪花片拼插就需要用小手指,玩较 大的插塑玩具则要借助手掌肌肉的力量。这时教师要及时指导让每个小朋友都有活动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出自己喜欢的造型,使每个幼儿小肌 肉发展在不同水平上都得到提高。
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时间进行训练指导促进小肌肉发展幼儿
1.在晨间幼儿入园时进行训练指导。这时主要指导能力差的幼儿,让他们在活动区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从而促进小肌肉发展。
2.吃午饭时对幼儿进行训练。如:吃桔子时让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把桔子皮撕成一朵小菊花,吃香蕉、猕猴桃时也可以让幼儿自己练习剥皮。这样既培养了兴趣又促进小肌肉发展。
三、家园配合强化训练
架起家园联系之桥,与家长共同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小肌肉发展训练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个别幼儿教育更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如:有的小朋友小肌肉 发展非常差,教师便和家长取得联系个别沟通,针对这些小朋友的情况建议家长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训练,做到家园配合共同提高这些小朋友的动手能力。经过家园 的共同努力这些小朋友的小肌肉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